西安奕材的主营业务,可谓我国半导体工业的“地基工程师”,出产12英寸硅片,这是制作存储芯片、CPU、GPU等高端芯片的中心资料。2023年,公司以7%的全球产能占比,成为我国大陆最大的12英寸硅片厂商,客户名单包括美光科技、日本铠侠等世界巨子,乃至能向全球一线晶圆厂批量供货。但这家企业的IPO之路,却像一片布满瑕疵的硅晶圆:2024年11月递表科创板,募资49亿扩产,成为“科八条”新政后首家获受理的未盈余企业,但招股书里的数据比芯片制程还刺眼,三年累计亏本超19亿,毛利率一度低至-100.67%,研制人员中“兼职科研”占比过半。
西安奕材的财报,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越扩产,越流血”。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从2.08亿飙至14.34亿,净利润却从-3.47亿跌至-5.89亿,累计亏本超19亿。即使2024年毛利率回升至3.89%,但比较世界巨子超30%的水平,仍显破旧。
亏本的本源藏在重财物形式里,一座50万片/月产能的工厂,造价高达110亿,而公司榜首工厂刚达产,又要砸125亿建第二工厂。半导体周期动摇下,产能爬坡慢、固定成本高,导致“卖得越多,亏得越狠”。更挖苦的是,公司测试片收入占比长时间超45%,这类低毛利产品成了营收主力,高端正片量产进展缓慢,像极了“用沙子价卖金条”。
西安奕材的生计命脉,系在五大客户手中。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前五大客户奉献超60%营收,最大客户占比一度达46.5%。这种“抱大腿”形式,让公司在商洽中沦为“乙方中的乙方”,乃至被曝向某客户出售单价低于市场价20%。
更危险的是,下流晶圆厂集中度高,认证周期长达1-2年。一旦大客户减缩订单或压价,西安奕材的营收将瞬间坍塌,好像芯片制作中的“光刻失误”,看似完好的硅片,内中满是废品。
作为科创板IPO企业,西安奕材的“科创成色”备受质疑。虽然具有486项专利,但研制人员仅222人,占比12%,其间一半仍是“兼职科研”的非全时人员。若按科创板“全时研制人员占比10%”的隐形红线,公司连门槛都摸不到。
更奇妙的是研制投入,2021年研制费用率高达49.41%,2023年骤降至11.63%,被指“为合格突击烧钱”。而所谓的“技能打破”,中心设备仍依靠进口,高端外延片量产寥寥,与世界巨子15年的技能代差,绝非49亿募资能填平。
西安奕材最魔幻的剧情,藏在估值游戏里。2021年B轮融资时估值30亿,2024年IPO前飙至240亿,3年暴升7倍。41家私募基金扎堆入股,国家大基金、IDG本钱等明星组织“抱团押注”,但240亿估值对应的是年亏5亿的成绩,市盈率可谓“虚空目标”。
这场本钱盛宴的危险早已埋下,操控股权的人奕斯伟集团持股仅24.93%,IPO后将进一步稀释。更丧命的是,奕斯伟集团担负对赌协议,若IPO失利,需回购投资者股权,而集团账上现金或许迫使兜售西安奕材股票,引发操控权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