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是地壳中含量第二丰富的元素,仅次于氧元素。然而,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原料之一,硅料今年以来的价格一直上升。硅料价格高涨的现状甚至被部分市场人士形容为“拥硅为王”。
晶澳科技(002459.SZ)董秘会办公室有关人员对记者表示,硅料价格目前已经涨到270元/kg左右,价格在一年之间涨了超过两倍,价格上升会对光伏组件成本带来一定影响。
根据晶澳科技近日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报表,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主营收入260.97亿元,同比上升56.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12亿元,同比上升1.62%;扣非净利润10.77亿元,同比下降9.73%。
同样作为光伏组件企业的隆基股份(601012.SH),其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62亿元,同比增长66.13%;归母纯利润是75.56亿元,同比增长18.87%。然而,随着上游价格不断上涨,市场上开始担忧隆基股份年初定下的“年计划实现营业收入850亿元”的目标是不是能够达成。
相比之下,几家主要的硅料生产企业前三季度的利润增长非常可观。通威股份(600438.SH)前三季度营收467亿元,同比增长47.42%;归母纯利润是59.45亿元,同比增长78.4%。大全能源(688303.SH)前三季度营收83.05亿元,同比增长177.16%;归母纯利润是44.73亿元,同比增长799.73%。新特能源(前三季度营收130.25亿元,同比增长128.87%;归母纯利润是32.01亿元,同比增长4755.93%。
根据国金证券分析师姚遥近日在研究报告中的统计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5.56GW,同比增长44%,预计全年装机有望达到55-60GW。在今年硅料和其他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下,组件价格从1.6元/W攀升至1.8-1.9元/W。
“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涨价影响,光伏系统成本上升明显,但在全球能源成本大幅度上升的背景下,光伏仍然是最具性价比的能源类型之一。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光伏的度电成本已极具经济性和竞争力,同时因其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建设场景丰富(沙漠、屋顶均可装)、建设周期短,已成为目前新增装机占比最高的能源类型。”姚遥表示。
上述晶澳科技内部人士介绍,作为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该公司购买硅料,生产成硅片,然后由硅片加工成太阳能电池,再进一步加工成组件。因此,上游的硅料制约着下游太阳能组件的生产。
姚遥表示,硅料为产业链供给瓶颈环节,其产能决定终端装机量。光伏产业链中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环节扩产周期较短(3-6个月),难以成为产业链供给的限制因素。而扩产周期较长的环节为硅料(18个月以上)、光伏玻璃(18个月)和光伏胶膜EV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粒子(3到5年),这些环节有较大概率将成为供给瓶颈环节。
姚璐介绍,在光伏行业不算长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拥硅为王”的局面,主要发生在2004-2008年、2010-2011年以及2020-2021年的三次硅料价格大大上涨期间内,导致这些结果的直接原因都是短期需求超预期而供给没跟上。
但本质上看,作为一个高成长行业,硅料技术和资金壁垒高、产能刚性且扩产和爬产周期长。例行检修、生产事故等因素也增加了供给不确定性的因素。这些都使得硅料比别的环节更容易出现因供不应求而导致涨价的情况。
根据姚遥的统计分析,2021年多晶硅产量约57万吨,按明年硅料产能释放节奏,预计2022年多晶硅新增产量为22到27万吨,合计可满足260到280GW组件需求,同比增加35-45%。不过与下游环节扩产产能比较,明年硅料大概率仍是供应链瓶颈。
“我们统计了2021-2022年硅片企业的扩产情况,预计2021下半年到2022年国内将新增200GW以上单晶硅棒名义产能,考虑到3到6个月的爬产周期,测算对应有效产能也将达到100GW以上,对应硅料需求29万吨左右,而同期硅料新增有效产能仅为22到27万吨。硅片生产企业从原来的5到6家迅速拓展到仅15GW以上产能企业就有近10家,而目前国内4万吨以上(对应15GW左右)规模的硅料企业仅5家。”姚遥说。
此外,由于硅料和硅片扩产周期的不同,当前上下游间的供需错配局面可能还将持续。即使假设2019年及之前的存量产能(约120GW)因不具备改造成大尺寸产能的条件,从而在2022年全部停产退出市场,2022年硅片的有效产能仍大于硅料,大部分硅片企业开工率不足100%可能将成为新常态。
目前,大量的组件生产企业为保障硅料供应,纷纷和上游硅料企业签订长单。根据姚遥的统计,2022年国内主流硅料企业的90%以上产能均已被下游长单锁定,最新的硅料长单甚至已经签到了2026年。
“近两年上下游签订的绝大多数都是锁量不锁价的长单,大量被锁定的硅料导致可以在现货市场交易的供给变少,在市场一致预期硅料紧缺且需求向好的情况下,现货价格更容易被进一步推高。”姚遥说。
在今年9月30日,隆基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东方日升(300118.SZ)五大光伏组件公司就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发展的联合呼吁》(以下称《联合呼吁》)。《联合呼吁》表示:在硅料价格一路飙升的情况下,很多已签订的组件订单将陷入严重亏损。这种上下游发展的严重失衡,将打破原本稳定有序的产业生态链,严重危害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联合呼吁》进一步指出:原材料产能紧张与下游组件需求旺盛导致组件企业的排产、出货面临危机;受能耗双控及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原材料供应缺口严重,价格也在一路飙涨。
因此,五大光伏企业呼吁:在此特殊时期,恳请国家有关部门能从政策上灵活部署,带领企业避开年末“抢装潮”,推动国内电站项目建设有序进行;恳请光伏行业协会等机构能及时做好上下游产能监控并互通市场信息,协助企业提前做好产能规划,尽快落地,确保上下游供需平衡,为市场健康的有序发展做必要指导,有效抑制原材料价格的无序上涨和恶性竞争。
“作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产业链上下游此时应携手并进、共克时艰,原材料厂商更应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理性做好材料价格的管控和供货工作。各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一员,应始终以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去确保光伏市场的健康发展。”五大光伏企业表示。
通威股份是国内最大硅料生产企业,其董秘办人士和记者说,公司这几年一直都有扩产计划。不过因为硅料生产是高耗能产业,因为能耗指标的问题,有些项目落地有一定难度。根据通威股份今年上半年的扩产计划,该公司预计乐山二期5万吨、保山一期5万吨将于2021年底投产,包头二期5万吨将于2022年内投产。同时,该公司还计划在乐山新增投资20万吨高纯晶硅产能,其中10万吨计划2022年底建成投产。预计2022年底高纯晶硅产能规模将达33万吨。
国家发改委前段时间发布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表明,国家将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管控,未达到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进度要求的地区,将缓批限批新上高能耗项目,且须实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对能耗双控目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地区,将合理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投产节奏。
根据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的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青海、宁夏、云南、新疆、四川、江苏等硅料产能主要分布地区能耗总量及强度预警等级为一级和二级。
面对国内严峻的节能形势,未来多晶硅扩产项目的审批要求可能将更加严格,生产效能高、技术先进、资金实力强的硅料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将有更强获取指标能力。为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相关地区的新项目审批及在建项目投产节奏或将受一定的影响,导致新产能扩产周期拉长。
光伏所使用的硅料是多晶硅,多晶硅由工业硅制成。姚遥介绍,工业硅通常由碳还原二氧化硅制备,是多晶硅、有机硅、硅铝合金重要的原材料。2020年国内工业硅产能约506万吨,产量222万吨,整体开工率仅有44%,主要是水电季节性生产和环保等原因。
上诉通威股份内部人士和记者说,该公司的硅料生产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包头等地。姚遥介绍,由于工业硅成本中电费占比高达30%,出于成本考量,国内约有50%产能分布在水电资源丰富的云南、四川等地,为季节性产能,即在丰水期 (每年5到11月)生产,枯水期减产;32%左右分布在新疆,利用当地低廉的煤电、年内开工率相对稳定。
根据其统计,2021年1-8月国内工业硅产量累计173万吨,同比增长31%。但由于今年工业硅出口量的变化以及有机硅、多晶硅需求增加,叠加9月份云南工业硅限产消息刺激,工业硅价格在短短一个月内从2万/吨出头上涨至最高6万/吨。生产1吨工业硅耗电量约1.3万度,假设另外的成本不变,电价每上涨1毛/度,对应成本增加约1300元/吨。在枯水期,假设用电成本上涨到4-5毛/度,对应成本将增加至2万元/吨,按照目前工业硅价格4到6万元/吨,仍有丰厚的利润空间。
但面对硅料行业的可观利润,很多光伏组件企业在投资硅料生产时却表现出一定的谨慎。姚遥认为,虽然硅料相对于主产业链下游环节供需紧张的局面,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但由于多晶硅的高技术壁垒和周期属性,以及历史上曾出现因盲目扩张低效硅料产能而导致投资失败的案例,导致在本轮硅料紧缺、涨价过程中,组件龙头几乎一边倒的选择通过合资或者参股的方式去锁定原材料,而非自主投资扩产。
不过,已经获得丰厚回报的硅料企业,对硅料未来的供应非常有信心。“由于硅料是整个光伏行业的上游,而光伏是未来清洁发电的主力,所以未来也会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支持。”上诉通威股份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