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博电竞首页
  • 光伏电站
  • 投资者关系
  • 新闻中心
  • 案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光伏组件

    2024年硅光电池市场概况 ——硅光电池:捕捉阳光的魔法晶体开启能源转换的新纪元

    发布时间: 2025-01-07 21:54:09 文章来源: 安博电竞首页
    【产品描述】

      硅光电池是一种直接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其核心部分是一个大面积的PN结。当PN结受到光照时,会产生光生伏特效应,即光子能量被吸收并激发出电子-空穴对,这些载流子在PN结内电场的作用下分离,形成电流。由于p-n结的存在,电子空穴对会在电场作用下分离,形成电势差和电流,实现光能到电能的转换。硅光电池根据材料类型大致上可以分为单晶硅光电池、多晶硅光电池和非晶硅(a-Si)光电池。单晶硅光电池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好的稳定性,但成本相比来说较高。多晶硅光电池成本较低,但光电转换效率略低。非晶硅光电池成本低、易于大面积化,但转换效率和稳定能力相对较差。目前,单晶硅光电池在AM1.5条件下的最高效率可达24%,而多晶硅光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可达18.6%。

      硅基光电子,简称硅光,硅光融合了CMOS 技术的 超大规模逻辑、超高精度制造的特性及光子技术超高速率、超低功耗的优势, 把原本分离器件众多的光、电元件缩小集成到一个独立微芯片中。与传统光电子相比,硅光具备集成度高、成本低、功耗低等显著优势。自 1969 年贝尔实验室提出硅光子技术至今,硅光技术从概念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能源体系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转型。光伏能源将成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增长的主导力量,预计到2030年,其市场占比将明显提升至37.1%,装机容量将增长近三倍。中国光伏行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从依赖补贴的起步阶段,发展到平价上网的成熟阶段,并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领先地位。

      汇睿咨询预测,2023 年全球硅光电池系统市场规模为 512.74 亿美元。预计到 2030年将达到 838.54 亿美元, 预测期内(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29% 。硅光电池市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迅猛发展、电力市场对光能转换需求的增长、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能源存储与传输需求的持续上升,以及全球对于降低碳排放和推进能源转型的迫切要求。此外,各国政府对于能源结构转型和硅光电池技术应用的政策扶持,也为该市场的扩张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相较于其他替代技术,如非硅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光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在转换效率上更具优势。

      资料来源:第三方资料、新闻报道、业内专家采访及汇睿咨询整理研究,2024年

      在政府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产业竞争发展等共同作用下,全球光伏平均度电成本迅速下降并实现低于传统能源燃煤的水平,带动光伏产业进入“平价上网”的时代,驱动全球光伏装机容量迅速上升。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总量已从2011年的30.2GW增长为2022年的230GW,平均复合增长率达20.27%。未来,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仍将迅速增加,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650GW,2022年-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87%。

      目前,光伏发电的主要市场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欧洲和印度,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球累计光伏装机1,185GW,其中至少有16个国家2022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了10GW。中国、欧盟和美国分别以106GW、38.6GW和18.6GW的新增装机规模位列全球前三。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迅速下降,众多的新兴市场如南亚、东南亚、澳洲、拉美及中东等国家或地区均在积极规划GW级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潜力巨大。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光伏产业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硅光电池作为光伏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和应用市场,硅光电池产业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中国硅光电池产量持续增长,已占据全球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近十年来,中国硅片产量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占全球产量比重由2010年的47.8%提升至2022年的97.4%,且已连续八年保持在80%及以上。2023年,中国硅片产量约622GW,同比增长67.5%。

      此外,P型单晶已基本完成对多晶的替代,成为市场主流。同时,N型高效单晶因其较高的转换效率和优越的性能,被视为下一代主流技术路线。目前,P型单晶占比约74.5%,N型单晶占比约24.7%。N型单晶产品由于效率提升潜力较大,量产效率有望从目前的25%左右提升至接近28%,并且还具有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无光衰、弱光性能好等优势。在降本和提效的双重因素驱动下,大尺寸和薄片化已成为硅光电池的主要发展趋势。大尺寸硅片通过直接增大硅片面积,摊薄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加工成本,降低BOS成本;薄片化则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单片耗硅量,逐步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硅光电池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受益于光伏装机终端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全球尤其是中国硅片市场需求旺盛。

      硅光电池产业链是一个覆盖从原材料制备到最终产品应用的全过程的复杂系统,它不仅包括主产业链,还涉及到辅材产业链,两者共同构成了光伏产业的完整生态。主产业链以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太阳能电站为核心,而辅材产业链则以主产业链对应环节为核心,包括玻璃、逆变器、支架、胶膜、背板等辅材以及光伏设备。辅材的优劣对组件整体性能影响巨大,而上游原材料的瓶颈则会限制产能扩张,辅材供需缺口造成的价格上升往往导致组件成本压力的加重。

      产业链上游的硅料加工环节,包括硅矿石、工业硅、单晶硅、多晶硅等原材料的加工。工业硅作为制造光伏硅片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其产能和产量的增长对光伏硅片产业具备极其重大影响。硅料成本在硅片成本中占据超过80%,因此硅料价格波动对硅片成本有着决定性影响。中游的硅片制造环节,可分为光伏多晶硅片、光伏单晶硅片。单晶硅片市场占比约95%,已成为行业主流。硅片制造企业通过拉晶和切片等工艺将原材料加工成光伏硅片,该环节的核心生产设备为单晶炉和切片机。中国在这一环节拥有全面的光伏产业链,并在技术创新方面慢慢的提升,巩固了在硅片环节的领头羊。下游的应用领域涉及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城市建设领域、智能家居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等。

      在光伏主产业链中,组件占总成本的42.8%,电池片占组件成本的62.4%,硅片占电池片成本的70%,而硅料则占硅片成本的86%。硅料环节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具有高投资、低周转和高ROE的特点。硅料项目建设周期通常在1年至1年半,投产后要经过3-6个月的爬坡期,完成产量和品质提升。硅料企业具有低资产周转率及高ROE的特征,单位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单体规模提高。得益于下游光伏装机量迅速增加态势,叠加硅片环节核心技术水平升级助力,全球硅片市场规模迅速增加,行业发展前途广阔。截至2023年末,全球硅片总产能达974.2GW,同比增长约46.7%,产量约为681.5GW,同比增长78.8%。中国大陆的企业硅片产能约为953.6GW,占全球的97.9%,占据绝对领头羊。目前,全球硅片产能及产量大多分布在我国,我国硅片企业已占全球主导地位。

      总结来说,硅光电池产业链的发展不仅需要主产业链的稳固发展,还依赖于辅材产业链的支持。硅料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其成本和供应情况对整个产业链有着深远的影响。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硅光电池产业链将继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全球硅光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梯队化和地域性特点。在中国,晶硅电池行业形成了以隆基绿能、通威股份、中环股份等为代表的第一梯队,这一些企业在产能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具有非常明显优势。例如,通威股份作为中国最大的晶硅电池制造商之一,2023年其年产能已超过60GW,市场占有率超过20%,且其产品出口至欧洲、北美和亚洲多个国家,2023年晶硅电池出口量达到15GW,同比增长15%,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领先地位。

      在全球范围内,欧洲和美洲市场对高效晶硅电池的需求强劲,促使中国企业加速技术升级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高标准要求。隆基绿能通过提高单晶硅片的效率和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主体地位,2023年组件出货量达到了50GW,其中超过60%销往海外市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此外,为了抢占更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中国晶硅电池企业如天合光能在越南和泰国建立了新的生产基地,旨在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并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同时,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也在推动行业绿色升级,提升产品效率与环保水平。随国家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重视,硅光电池行业得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如《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促使企业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实行绿色生产。

      然而,全球硅光电池市场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价格下降的挑战。2024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成为现实写照,多数生产企业难以保持盈利,产业链价格一路走低。这一趋势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造成了压力,导致行业资本开支持续下滑。近年来,光伏电池片行业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在大尺寸化发展的新趋势下,不同组件及电池片厂商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及对未来市场需求的理解,进行了差异化的技术及产品布局。

      综上所述,全球硅光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由领先企业的产能规模、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全球市场需求增加、国际布局加速、政策支持以及产能过剩和价格下降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这一些因素一同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集中度提升,同时也对企业的环保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N型硅片逐步取代P型硅片成为硅光电池行业的发展的新趋势,这一转变得益于N型硅片在性能上的显著优势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N型硅片具有低光致衰减、弱光响应好等特性,更易于钝化,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较高。具体来说,2022年规模化生产的P型单晶电池主要是采用PERC技术,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2%,而N型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达到24.5%左右,HJT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9%。N型电池片较P型PERC电池片转换效率高出超过1.8个百分点,显示出N型电池在效率上的明显优势。

      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是推动N型硅片取代P型硅片的另一主要的因素。随着TOPCon和HJT等N型电池技术的发展,N型硅片的转换效率不断的提高,同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逐渐降低。据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年底电池片产能约1417GW,其中N型电池片产能约1078GW,占比约76%,N型时代正式到来;其中TOPCon电池产能约941GW,占比约66.4%,这表明N型技术在市场应用中的快速拓展。

      在当前价格水平下,较高比例的设备自研自制能力成为厂商能够盈利的重要的条件。全线自研,从电芯到PCS到系统集成,熟练掌握电化学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数字化能力,才能大大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电芯环节的规模效应对直接材料及非材料成本的压缩具有非常明显影响。拥有较高水平的电芯产能且可自制直流侧系统的企业毛利率明显高于全部外采的单一系统集成企业。随着N型新技术电池片经济性显现,电池片出货结构中N型特别是TOPCon产品占比有望持续提升。N型电池片和组件凭借降本增效优势获得超0.1元/W左右的溢价,因此预计电池和组件等下游环节将进入盈利修复期。随着光伏上游硅料新建产能不断释放,硅料环节的供需错配被打破,多晶硅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行,推动行业成本下降,产业链利润向下游进行转移,刺激光伏产业保持高增长。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转型,硅光电池片产品的海外市场需求一直增长。中国硅光电池行业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上的优势,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全球能源合作的慢慢地增加,中国硅光电池产品的出海速度有望逐步提升,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提供绿色、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对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关注和应对措施的加强,碳中和已成为全世界多经济体的共同目标。许多国家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正加速光伏行业的发展。由于产品价格下降和建设成本降低,光伏发电成为慢慢的变多国家具有成本竞争力的电源选项。价格的下降和建设成本的降低,极大地提升了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是全球光伏制造的主要市场,拥有完整的硅光电池产业链。在政策的全力支持下,中国的光伏发展空间广阔,光伏慢慢的变成了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能源之一。中国政府的多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如2022年印发的行动计划,旨在促进光伏产业的智能升级和健康发展。中国的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已达到可观的水平,这为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预计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的光伏行业将长期保持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态势。综上所述,全球碳中和进程的加速为硅光电池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硅光电池将在全球能源市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上能电气入围2024中国十大光伏逆变器品牌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下一篇:四川红石晶威光电:为绿色能源贡献力量的光伏企业